文理不分科,英語考兩次,這樣的改革不僅僅關係到考試的形式,還將推動教育內容、教育方式隨之發生改變。人們常抱怨招生考試是“指揮棒”,其實教育有個“指揮棒”並非就是壞事,關鍵要看這根棒子指向哪裡。人們期望改革的一系列舉措更加符合教育規律,將孩子們從應試教育中“解救”出來。
  應試教育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,單一的評定標準把學校變成了批量生產“人才”的工廠,這些都是老問題。原本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青少年,變成了做題的機器,原本愛好廣泛的孩子,被打造成非此即彼的文科生和理科生。很多人都對此感到苦惱,也表示擔憂,但在現行的招考模式之下,極少有人敢拿孩子的前途開玩笑,總要自覺不自覺地置身於應試教育的軌道之中。同樣的道理,類似毛坦廠中學那樣批量“生產”大學生的教育“工廠”,也被一些人奉為“聖地”。
  提出這些問題並非要抹殺招考的存在價值,而是期望它適時做出調整,讓這根“指揮棒”更加符合教育的規律。在高考制度剛剛恢復的時候,最緊迫的問題是彌補人才斷代,“一考定終身”的模式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權利,面對充滿個性的青少年,無論是興趣的培養還是專業能力的打造,更需要順勢而為、因材施教。那種一次考試、一個標準的招考模式,已經難以適應現實的需求,“指揮棒”的指向不改,素質教育就難以真正建立起來。
  在這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中,諸多變化已經釋放出了信號,就是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。不分文理科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特長選擇科目,是為“學有所長”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平臺;把社會實踐的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之中,是鼓勵學生走出“題山捲海”;推進高等職業院校分類考試,則擔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的職責。從只看分數到關註具體的人,這種人才選拔方式的變化令人期待。
  當然,以往諸如藝術、體育等方面的加分,原本也是為了引導素質教育,卻帶來重重亂象。如今,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已經拉開大幕,前車之鑒不容忽視,在“指揮棒”轉向之後,具體的綜合評價標準如何建立,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系該怎樣適應這種變化,也應提到議程中來並儘快落實到各個層面。畢竟,“指揮棒”的指向只是教育綜合改革的一個方面,素質教育的建立,離不開政府、學校、學生以及家長的共同努力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順勢而為,讓教育回歸本來面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j83vjdeq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