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“玉兔”微博萌倒網友 科普知識華麗轉身貼近大眾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王全文):“科學普及”與“發佈微博”看似兩個不太相關的內容,卻在“月球車玉兔”微博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。近日,一個名為“月球車玉兔”的微博發佈了一條“Hi,有人在嗎?”宣告了玉兔號月球車的蘇醒。一時間該條博文被轉發近12萬次。一直以第一人稱“我”代表月球車玉兔實時播報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的登月過程,通過這種活潑有趣的方式向人們科普月球知識,從而使科學普及一改往日嚴肅而冷峻的面孔,成為眾多網友津津樂道的話題。對此,我國科普學家表示,科普知識也需要人性化傳播。
  “Hi,有人在嗎?”一條可愛乖巧的博文,再配上一對俏皮的粉紅色兔耳朵,不知萌倒了多少網友的心。從發佈首條微博至今,“月球車玉兔”的微博一共發佈了237條博文,其中既有對登月過程的記錄,也有與粉絲們的親密互動,可謂賣得了萌、說得出理,不但幽默風趣,還科普了大量月球知識。一時間,玉兔的粉絲飆升,可是也有人表示,科普應該是件嚴肅、高端的事情,玉兔微博的表現是不是有些太小兒科了呢?對此,我國科普學家王渝生教授表示,“理性的東西最好要通過感性的方式讓人去認知,普及科學的時候,比較人性化的打一些的比喻,比如說月球車,中國古代有一個嫦娥奔月的故事,月亮裡面嫦娥還有玉兔,和月球車形狀也比較相似,月球車擬人化,把它說成玉兔,給月球車賦予情感和人文特征,這樣它就貼近人文的生活和情感。”
  王渝生還表示,好的科普工作者,應該善於把深奧的科學問題擬人化,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接受。他說:“如果一個好的科普工作者,他能把科學問題人性化,那麼它就叫做普及,所謂的科學普及,科普是姓科名普,它當然是科學的內涵,科學的規律性,科學的原理,科學的法則,但是這些東西要用生動的、深入淺出,最好是擬人話的語言,才能夠讓一般的老百姓特別是青少年所接受。”
  此次科普工作的華麗轉身,改變了其以往高深莫測、高高在上的舊有形態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、中國科普作家尹傳紅表示,科普知識的傳播,也需要創新的表達,未來科普創作需要更通俗化、人性化和趣味性。他說:“它所傳播的內容作為一種創新性的表達,比如玉兔,它本身前沿的知識占的比重很大,那就不是傳統科普知識所能包容的,所以它在傳播的時候一個是話語的通俗性,(在以往的傳播中)恰恰是有些科學名詞,太深奧的表達嚇走了很多潛在想瞭解的未知世界的聽眾、觀眾和讀者們,所以未來科普創作朝向通俗化、人性化、趣味性的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。”
  其實,科學探索不僅是嚴謹和程序化的操作,科學實踐同樣充滿了感性和激情。從官方媒體的系列“玉兔體”日記,再到“月球車玉兔”微博,對外溝通和交流,不再正襟危坐,賣萌而真誠,平等又親和,讓探月工程這種充滿高科技含量的國家行為變得更接地氣,科普的華麗轉身貼近大眾,值得給一個贊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j83vjdeq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